星空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发布时间:2018-04-2862812次浏览

肛门直肠是储存调节排便的器官,通过神经肌肉的活动使肛肠内压发生变化,驱动粪便调控排便。

一、肛管直肠压力的测定

1、检查前准备

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1~2h嘱患者自行排便,以免直肠中有粪便而影响检查。同时,不要进行灌肠、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以免干扰括约肌功能及直肠粘膜而影响检查结果。检查患者可备卫生纸,方便检查后使用用。

3、检查方法

(1)肛管静息压、收缩压衣肛管高压区长度测定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髋关节曲屈,将带气囊的测压导管用石蜡油润滑后,轻轻分开臀缝,将导管缓慢插入肛管,使肛管测压孔进入达6cm。用仪器定速缓慢拉出测定。

(2)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

向连接气囊的导管快速注入空气约50ml,使直肠感觉如同粪便的刺激,出现排便反射,仪器记录放射过程中的压力变化。出现上述变化即称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3)直肠感觉容量、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测定

向气囊内缓慢注放生理盐水,当患者出现直肠内有异样感觉时,注入的液体量即为直肠感觉容量(Vs),同时记录下此时直肠内压(P1)。继续向气囊内缓慢注入液体,当患者出现便意急迫,不能耐受时,注入的液体量即为直肠最大容量(Vmax),同样记录下此时的直肠内压(P2)。直肠顺应性是指在单位压力作用下直肠顺应扩张的能力。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⑴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巨直肠患者直肠感觉容量、最大容量及顺应性显著增加;

⑵肛门失禁患者肛管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下降,肛管高压区长度变短或消失;

⑶盆底肌失迟缓症等盆底肌痉挛性疾病,可见排便动作时肛管压力不能下降,有时可见直肠、肛管静息压异常,直肠感觉容量及顺应性改变;

⑷直肠肛管周围有刺激性病变,如肛裂、括约肌间脓肿等,可引起肛管静息压升高;

直肠脱垂者该反射可缺乏或迟钝;直肠炎症性疾病、放疗后的组织纤维化均可引起直肠顺应性下降。

⑹肛管直肠测压还可以对术前病情及手术前、后肛管直肠括约肌功能评价提供客观指标。为临床上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的相关理论

1、几个概念

肛管静息压 肛管静息压为安静时肛管内的压力,主要源于内括约肌静息张力,在肛管内呈阶梯状分布,具有不随意性。正常值4.0~9.3kPa,影响因素较多,不同人种、年龄、性别、体位变化较大,同样条件下连续两次测压,首次压力高于第2次。内括约肌长度是通过检测肛管静息压分布测得的,正常值为2~4cm。

直肠顺应性 肠顺应性是直肠运动的重要特征,直肠顺应性反映直肠壁的可扩张性能。即肠壁伸展性及储袋功能状况,在增加直肠容积过程中同时检测球囊压力变化测得的,直肠扩张的容积变化,反应直肠压力变化与容积变化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当直肠充胀,其容量上升为300 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以维持肛门自制。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它是直肠一种反射性的适应性反应能力。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正常生理情况下,直肠扩张由大脑皮层控制,在粪便通过直肠引起直肠扩张后引起肛门内括约肌(internus anal sphincter, IAS)反射性舒张。Pfefferkorn等[1]报道80例儿童在全麻状态下仍然能测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anal inhibitory reflex, RAIR),由此可推测RAIR可能是低级反射中枢完成的。在一般情况下,RAIR都能测出。国内外目前的标准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气囊50 ml仍不能引出RAIR,看作RAIR消失;若30 ml≤气囊≤50 ml看作RAIR减弱。(1 Pfefferkorn MD, Croffie JM, Corkins MR, et al. Impact of sedation and anesthesia on the 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 in children[J])

缩窄压 缩窄压为有力缩肛时最大肛管压力,正常值13.3~23.9kPa,主要源于肛管横纹肌的收缩压力,具有随意性。当受检者做最大强度的收缩肛门动作(提肛运动)时肛管的压力,与肛管静息压力之差叫做肛管主动收缩压(pressure of voluntary contraction),代表了外括约肌的收缩力。

直肠感知阈值 直肠感知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指将气囊置入受检者直肠后,患者有感觉的最小的气囊容积。一般情况下,5~10 ml时受检者即有感觉,直肠的这种张力感受器目前定位还不清楚。直肠感知阈值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中的研究最多,大部分文章都报道IBS的直肠感知阈值是降低的,并且有报道将直肠感知阈值作为IBS的诊断指标特异性是71.8%,敏感性是95.5%[16]。Kwan等[17]报道在IBS中直肠感知阈值是可变的,与患者不同的生理状况有关,例如情绪激动和不同的疼痛状况有不同的直肠感知阈值。

直肠感知阈值降低可见于:(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Bouin等[18]报道了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5%出现直肠感知阈值降低。(2)肛瘘患者瘘管切除术后直肠感知阈值降低。(3)直肠脱出的患者可测到直肠感知阈值降低。(4)骨盆放化疗后。直肠感知阈值升高可见于骶骨发育不全[19]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20]。能降低直肠感知阈值的药物是5羟色胺4受体阻滞剂替加色罗(tegaserod)[21],能升高直肠感知阈值的药物有报道的是缩胆囊素八肽[22]。直肠感知阈值是直肠神经传导的一个指标,一般情况下与直肠本身的病变和直肠的神经传导有关。

直肠最大容量阈值 直肠最大容量阈值(rectal maximum volume threshold)指气囊在受试者直肠中继续扩张至患者出现最大便意或有胀痛感时的气囊容积。直肠最大容量阈值有一个一般的正常参考值,国外的报道一般是男性140~320 ml,女性170~440 ml,国内未见大规模的报道。阈值升高可见于:(1)先天性巨结肠[23]。患者的直肠容积可明显增大,神经反射减弱,阈值可明显增高。(2)特发性便秘。Liu等[24]报道了30例特发性便秘的患者阈值增高。阈值降低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肠易激综合征等。

Gowers通过实验发现直肠扩张后能引起肛管松弛的反射现象,并在人体上证实了这一反射的存在,这被认为是直肠肛管测压技术的最早应用,之后,Denny-Brown等进一步阐明此反射涉及肛管内括约肌,它在截瘫病人亦存在,1948年Gaoton通过对人肛管内不同部位的压力测定,分析了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指出了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与直肠内压力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是连续性的反射性活动。

1967年Schnaufer和Lawson先后应用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消失,确认在本病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以此作为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使该项检测技术在小儿外科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自上世纪80年初,国内学者引进并介绍了国外直肠肛管测压技术及其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先后报道了参照国外测压仪器装置自制测压仪器进行直肠肛管内压力测试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在各科临床上尤其是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

四、测压仪的仪器装置与工作原理

直肠肛管测压检测装置包括最基本的两部分:压力感受器系统和记录系统。早期是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近几年来发展为高分辨率、多通道的肛肠动力检测仪。压力感受器系统就是用探头感受直肠肛管内的压力,通过导管将所感受到的压力及变化信号经压力换能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传输给计算机和记录装置,显示或打印出直肠肛管压力图形。

一、测压系统的分类

根据测压导管与压力换能器之间的位置不同,基本分为三类:

1.气囊法(封闭式)又分为双囊法或三囊法

顶端气囊为直肠充气气囊,用于引起直肠肛管的抑制反射,下端的气囊为肛管气囊(或肛门内、外括约肌气囊),用来测定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压力,通过肛管、直肠收缩压迫气囊产生压力变化,并可以记录压力曲线,了解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模式,该方法所需设备及操作简单,无痛苦,压力参数容易获得。优点是内压测定范围广,可测出肛管舒张压,缺点是测量的肛管压力实际上是一段而非一点的压力,而且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传出的压力波有减弱,反应频率也较差,故精确度、敏感性较差,易受人为影响,差异较大。

2.灌注法(又称开放灌流式,或开管法)

该法是将测压探头做成多个感受孔和多腔道式,故可同时测量直肠肛管不同平面或同一平面不同象限的压力值。探头与换能器的配合也较灵活,如探头可做成多腔导管集束型,分接多个换能器,同时记录直肠肛管多个点的压力值,特别适合于直肠肛管的生理学研究,这种测压系统采用液体作为压力传导介质,而且末端开放,因此需要一套低流率低顺应性的灌注系统,以恒定流速将液体注入,并通过三通开关分别与测压导管和压力传感器相通。它的结构和技术要求较为复杂,但精确性和灵敏度好,目前绝大多数直肠肛管测压研究是用这种原理的测压系统进行的。

3.直接传感器法

该法直接将2mm大小的微型传感器固定在探头上进行测压,可直接感受肛管的压力,不需要经过任何转换系统,使测压的指标更加准确,但微型传感器用于测压的缺点与气囊法类似。由于不能在一个探头的同一平面上集束安装多个传感器,所以它无法测量肛管或直肠横径上不同点的压力。此外,微型传感器因工艺要求严格,价格昂贵,易损坏,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二、测压工作原理

由于开放灌流式测压系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直肠肛管测压装 置。故以此系统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1.探头

标准的灌流式测压探头为三腔一囊软管,其中一个为充气导管,顶端为气囊,用以充气扩张直肠引发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另两根导管分别接灌流系统和传感器,用于不同部位的测压。目前多数采用的为四腔或八腔导管探头,导管上的侧孔位于同一横断面上呈放射状分布,相邻侧孔间隔为90°或45°,可用于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

2.压力换能器

能够感受到水流的压力变化及气囊内压力变化,并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记录系统,经计算机的特殊软件系统分析和储存。

3.灌流系统

灌注系统的灌注由微泵执行,压力范围在40kPa左右,液体经侧孔流出时肛管壁对水流的阻力被确定为肛管压力。测压时应将整个系统中的气泡排除,灌注液一般用蒸馏水,由于生理盐水有盐粒结晶析出,易堵塞导管或传感器的腔孔,因此不能用生理盐水做压力传导介质。

4.测压技术

(1)既可以采用定点固定的方法,安静状态下,在相对于肛缘一定间隔(通常0.5cm),测定直肠肛管的压力值,由于探头运动也可刺激括约肌收缩,故测压时应用20 ~ 30秒的稳定时间,该法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某一点的压力值,亦可连续描记肛管压力波形的变化。

(2)也可以将导管以恒速向外拖曳通过肛管,以获取一连续的直肠肛管纵轴的静息压力波形。

5.测压前准备及要求

(1)清洁肠道,应于检测前2~4小时左右排尽粪便,严重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或清洁灌肠。

(2)婴幼儿或不合作者需使用镇静剂,让其安静入睡。

(3)体位:年长儿童取左侧卧位,婴幼儿取仰卧位,体位不影响测压结果。

(4)每次测压前应进行基线调整。灌注式测压基线位于零点附近,以避免误差。

相关推荐

肠炎会不会变成肠癌
肠炎是否会变成肠癌的话,取决于肠炎的类型,结肠炎的话他分成了这种感染性的结肠炎和非感染性的这种结肠炎。如果是感染性结肠炎,通常是由于某些病原体,包括这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引发的这种肠炎,他是感染性疾病,一般不会引发肠癌这样的发生,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一些结肠炎,就是所说的这种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类免疫系统疾病,是有一定发生肠癌的风险的。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对于结肠炎患者,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随访,结肠镜检查,关注肠道黏膜的一个改变,看看他有没有发生一些腺瘤或早期癌变,甚至这种结肠癌的一些问题。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要进行积极一个内镜或手术的一个治疗。因此还是要区分不同的结肠炎的类型,不同的病人可能有这种发生结肠癌的这样的风险都是不一样的。
语音时长 01:01

2021-12-30

69672次收听

04:00
肚子疼大便不成形吃什么药
肚子疼大便不成形,要寻找原因,针对病因来进行吃药,同时也可以吃一些对症的药。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出现肚子疼大便不成形。可用解痉挛药物如颠茄、6542、匹维溴铵等。也可用吸附剂、益生菌、蒙脱石散甚至活性炭,同时还可用中成药。器质性疾病导致拉肚子,要针对病因进行去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或驱虫治疗,同时也要对于肚子疼和腹泻进行对症治疗。其他的器质性疾病,如炎性肠病,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后进行相应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升阶梯和降阶梯治疗,升阶梯治疗可用氨基水杨酸、激素、免疫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对于严重炎性肠病病人可用降阶梯治疗,开始就用生物制剂来进行治疗。
01:48
肠镜能检查小肠吗
肠镜能查小肠。大肠镜就是电子结肠镜,可以查到小肠的末端,回肠大概20cm的距离。查小肠可以通过小肠镜或者胶囊内镜。小肠镜可以经过肛门或者口腔进镜;或者上半部分经口,下半部分经肛对接的方式进镜,完成完整的小肠镜的检查。这两种检查在诊断的图像水平上没有差异,区别是通过小肠镜可以进行活检,在小肠镜下可以进行治疗;胶囊内镜只能进行观察,用作诊断,不能取活检、做治疗。
03:07
做肠镜前需要准备什么
做肠镜检查前,一定要去医院找医生开取申请单,还要进行抽血、化验,进行肠道准备。首先预约流程,需要医生开取检查单以后,先进行免疫四项、生化全项、凝血功能检查,预约完,预约处人员会告诉什么时候,再进行新冠核酸、新冠抗体,必要时会进行肺CT、心电图检查。在要检查的1周内避免服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波利维等。做肠镜检查必须要清肠,所以在检查前一天,若检查是上午,前一天晚上六、七点钟开始喝泻药,肠道排出的物质是清水最佳,然后可以携带所有检查结果,到医院检查。
饭后就想大便正常吗
好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这种感觉,一吃完饭就立刻出现肛门的坠胀感,甚至有便意,然后可能就需要立刻去排大便。这个因人而异,因为我们吃饭之后,整体的胃肠的容量增加,甚至还会引起胃肠道的蠕动的增加。当然如果是新发的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警惕,会不会有直肠、肛门部位的病变。如果是新发的症状,建议最好去找肛肠科或者是消化科医生看一看。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做做肠镜、大便常规这些检查,如果排出来,那我们就得考虑是进食之后引起的整体的胃肠道中的蠕动增加和整体的负荷增加。这个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语音时长 01:08

2021-05-12

102862次收听

肠炎导致的乳糖不耐受会自愈吗
肠炎导致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一般可以在肠炎得到控制后自行恢复,但是先天性的乳糖不耐受一般不会自愈,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或调理才能有所改善。肠炎导致的乳糖不耐受一般是由于肠道黏膜的损伤进而影响了乳糖酶的活性,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肠炎并消除炎症介质的影响后,肠上皮细胞绒毛会逐渐修复,一般2到8周后可以修复完全,最长不会超过两个月,此时的乳糖酶水平也会恢复正常。若果患者在患有肠炎前就已经是先天性的乳糖不耐受,那么是不能自愈的。
语音时长 01:00

2021-04-22

80519次收听

肠炎会便秘吗
一般来说慢性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这与长期以来疾病因素对于肠道吸收功能紊乱有关,肠道吸收水分过多、蠕动变慢则引起便秘,而肠道蠕动增快、吸收水分过少,甚至出现高渗环境使血液中的水分反向渗透,均会引起腹泻的症状,肠道功能紊乱可使两种症状交替出现。急性肠炎患者通常由感染引起,骤然起病,一般以急性腹泻症状为主,不会出现便秘。若是患者既往无肠炎病史而出现便秘症状,有可能是饮食或其他疾病引起,一般不考虑肠炎引起。
语音时长 01:01

2021-04-22

78001次收听

02:57
一天大便四五次正常吗
大便一天不超过三次或三天一次大便是正常的范围。一天大便4~5次应该定义为腹泻或者大便次数增多,由膨胀性、动力性、感染性或其他原因引起。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原因引起,比如饮食不洁或沙门氏菌感染,此时给与抗生素治疗即可。没有明确诱因引起大便次数增多,应警惕有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的感染、肠道的肿瘤,建议及时就医。就医排除疾病后,一天大便4~5次,体重不下降,也没有其他不适,称为肠功能紊乱,可给与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培菲康或者乳酸菌素片,加上肠道的钙离子拮抗剂如匹维溴铵等。
02:59
什么是肠炎宁
肠炎宁片是一个中成药,是由地锦草、金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组成的,具有清热利湿、行气的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的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的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等适应症。它是一个薄膜衣片,然后除去薄膜衣之后,呈棕褐色,气味是芳香的,味道有点酸、微苦。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用法、用量还是按照说明书来使用。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使用了肠炎宁片,如果是长期的患者效果不太好,需要警惕可能不是单纯细菌性的痢疾,或者不是单纯性功能性的腹泻,这个时候建议去消化内科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肠炎必须用激素药吗
​肠炎必须用激素药吗,其实并不一定,用什么药还是根据病情来决定的,慢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相比较,它的治愈难度和给患者所带来的伤害会更大,专家说,慢性肠炎的发病周期一般比较的缓慢,但是因为疾病更根深蒂固,所以治疗起来也更费劲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可治疗,下面就来看看慢性肠炎的用药。
如果得了肠炎怎么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说过肠炎这种病,很多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专家介绍说这种病发病率是很高的,那么得了肠炎怎么办呢,下边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治疗办法。
生活中怎么样预防肠炎
生活中怎么样预防肠炎?专家指出肠炎不容小觑,久治不愈有着癌变的危险,肠炎患者在治愈后,日常生活也要预防此病的再次发作,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活中怎么样预防肠炎:
肠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肠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呢,说到肠炎,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结肠炎,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结肠炎的发生,疾病在出现之后会让患者感觉到腹部疼痛,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大家应该注意这种疾病的常见类型,合理的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更多的危害,那么,结肠炎的常见症状是什么呢?
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引起肠炎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包括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猫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引起小肠结肠炎)、毛样产芽胞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肠炎)等;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藻状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肠炎最多;肠道寄生虫,有鞭毛虫、球虫、弓形虫、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引起的肠炎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较为常见。还有饮食导致的肠炎,食入未完全煮熟的肉类、禽类、蛋类食物或腐败变质食物、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饮用污染水;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某些重金属等,以及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肠炎。
语音时长 01:26

2020-01-07

60588次收听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怎么回事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轮状病毒会引起小儿肠炎,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对象是婴幼儿,即出生后6个月~2岁左右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婴幼儿最容易感染。90%的幼儿,会在2岁前感染。婴幼儿本身免疫能力就差,一旦患有疾病,着实让宝妈着急。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知识。